您好!欢迎访问浙江东南新材科技有限公司!

招贤纳士     |     在线咨询     |     企业位置

ENGLISH

咨询热线 HOTLINE

0571-8298 6666

企业邮箱

>
>
>
以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为支撑 推动重大冶金装备的优化升级

公众号扫一扫

手机端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NEWSANDINFORMATION

以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为支撑 推动重大冶金装备的优化升级

浏览量
来源:中国冶金报
 
    “‘十二五’期间,钢铁工业要以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以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为支撑,不断提升中国钢铁业的核心竞争力,坚持以重大冶金装备的优化升级带动整个行业的优化升级,加快实现由注重规模扩张发展向注重品种质量效益转变。”10月11日,在北京召开的钢铁行业重大冶金装备自主创新和国产化成果交流大会上,与会代表达成了这样的共识。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长富、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副司长骆铁军、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协调司副巡视员李忠娟、国务院国资委规划发展局处长辛廷慧、中冶股份公司副总裁黄丹、钢协常务副秘书长李新创、中国冶金报社常务副社长陆闻言、鞍钢股份总经理助理刘军等出席了本次大会;钢协副会长王晓齐主持了上午的会议。
 
     会上,骆铁军表示,我国钢铁工业经历了从引进、消化、吸收到自主集成、自主创新的攀登,基本实现了铁、焦、烧、钢、轧等主要工序装备的自主保障能力,吨钢投资明显下降,满足了钢铁工业发展建设的需要。对于目前我国与先进国家集成、制造水平的差距,我国钢铁工业要继续坚持自主创新,以钢铁产品升级、提高质量和节能减排为重点,通过装备提升、工艺创新,推动钢铁工业实施技术改造,为我国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和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之后,李忠娟对我国重大冶金装备自主化依托工程进行了介绍。她说,随着宝钢梅山冷轧项目竣工投产,鞍钢鲅鱼圈、首钢曹妃甸等重大钢铁基地的建成,马钢新区、邯钢新区、东北特钢大连新区的改造搬迁升级,我国大型焦炉、大型转炉、板坯连铸连轧、板材热轧、冷轧等全流程大型主体设备实现了国产化,我国已经具备全流程自主设计、自主集成建设千万吨级现代化钢铁基地的能力。在“十二五”期间,钢铁企业和装备研发制造企业应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的要求,运用市场化机制和方式,加强产学研用间的合作共享,加大冶金装备自主创新和国产化的投入力度,着力主体、配套及重要零部件的全方位研发,提升钢铁和冶金装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张长富在会上做了题为《大力推进重大冶金装备自主创新和国产化,提升中国钢铁工业核心竞争力》的报告。    张长富指出,“十二五”时期,中国钢铁工业面临着的结构调整、节能减排、改善品种质量等重点任务和目标,对冶金装备整体水平的可靠性、稳定性和经济性都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钢铁行业必须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大力提升冶金装备功能精度;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达2%;绿色低碳冶炼和资源综合利用等自主创新工艺技术取得进展,高效生产和节能减排等共性关键技术达到广泛应用。以重大冶金装备国产化为重要目标,推动建立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和下游用户共同参与的创新战略联盟,完善钢铁工业国家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为提升钢铁工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打下坚实基础。
 
     王晓齐在会上表示,钢铁工业的大规模建设时期已经过去,钢铁企业的新建项目已经减少,对装备的需求也在萎缩。装备制造业要把自主创新的重点转移到钢铁企业的技术改造上来。“十二五”期间,钢铁行业将更加注重节能减排、改善环境,注重品种质量的持续提高等,这将给技术改造提供持续、广阔的市场。同时,他表示,钢材用户企业对钢材品种的需求正在发生变化,装备制造企业不但要适应这个变化,而且要看到未来变化的方向,使冶金装备自主创新能适应这一发展方向。
 
     李新创在主持下午大会交流的发言中指出,“十二五”,我国钢铁行业应重点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提高产品质量稳定性,进一步高水平地满足用户需求;二是加快产业链建设,特别是加快上游资源供应建设,这是我国钢铁行业最为紧迫的和极为艰巨的任务;三是要在节能减排方面下大力气,适应环境友好和绿色发展;四是企业加快联合重组更加紧迫,要努力提高整个产业集中度;五是进一步优化布局。李新创对装备制造企业提出三点希望:一是“十二五”期间,我国钢铁行业技术改造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装备制造企业应关注和把握住这一机遇和发展空间;二是我国冶金装备制造企业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要积极有序地开拓国际市场;三是装备企业要关注和研究钢铁行业“十二五”的发展趋势,更好地与钢铁用户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会上,中冶京城、太原重工、鞍钢、北科大、宝钢、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中冶赛迪、首钢、西安陕鼓、重钢等钢铁和装备制造企业以及研究院所和高校的代表,交流了自主化研发成果和市场应用效果等经验。